第(1/3)页 海州城。 吴文华等待了他想要见的人。 原巡盐御史林如海。 姑苏林家,祖上世袭侯爵,家道中落,到了林如海一代,已经沾不上祖上什么光。 于是便以科举出身,高中探花,先是兰台寺大夫,后来到扬州担任巡盐御史。 因此。 在南京,江淮一代名气极大。 吴文华比林如海小十几岁,都是当地少年成名的人,自然交集不少,算得上是往年交。 在科举一道上,吴文华向林如海请教了不少。 阁楼中。 看着满面荣光的林如海,吴文华就知道,眼前这名和平辽侯是姻亲的罪臣,在辽东过的不错。 “林公高瞻远瞩啊。” 吴文华讽刺了一句。 林如海闻言,不以为意,随意的坐在他身侧。 “吴兄这趟辽东之行,可有高见?” “有珠玉在前,瓦石难当,不敢班门弄斧。” 这句话倒是说的真心。 论科道,自己的名次不如林如海,而且对方又是科道上的前辈,在老家当年的名声,远比自己要高。 更有当年指点之恩。 林如海点点头,没有太过谦逊。 在朝廷上,他是罪臣,而对方贵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,两者现在的身份,犹如一道鸿沟。 但是学问一道上,达者为先,当仁,不让于师。 “辽东不同于内地。” “的确,人心不古。” 吴文华露出了冷笑。 见对方成见很深,林如海笑了笑,亲自为他斟茶。 “自从你赴京之后,我俩已经十余年未见,想不到你还是当年的性子啊。” 人生匆匆。 吴文华看着已经有了白丝的林如海,心中也情不自禁的松动。 “林公一世英明,当保重为好。” “我哪里还有什么英明,不过是发配边疆的一老叟罢了。 幸亏有平辽侯的恩情,平日里读读书,学学西方的书籍,也算是没有白费时光。” 林如海当然不是为了和吴文华闲聊。 金江镇虽然气势如虹,犹如初升的太阳,但新瓶装旧酒,和王朝之初没有二致。 而他拜访过不少西方的教士,和王丰肃也秉烛夜谈许多次。 对学问一事上,有了更多的见解。 犹如将军所言。 高举薪火者,理应把薪火传承开来。 “儒家博大精深,理蕴醇厚,自强不息,道法自然,其命维新,如何需要学习蛮夷?” 吴文华听到林如海的话,心生不满。 作为御史,他对自家的文化,当然是毫无疑问最支持者,听不得半丝其余的话。 作为大周国内最顶尖的儒者,他自然不是短视之辈,各种经书信手拈来。 对历史同样熟络。 “科举兴盛之后,自隋唐起,男耕女织,自给自足,宗族克礼,百姓尊礼,皆教化之功。 任何来到我中土的夷人,莫不惊叹为富庶之地,乃至你口中的景教人士,不也记载我中土为天堂。 可见我教之功也。 各国都潜心朝拜,无不获得我国典籍,以从中寻找治国的良策。 林公却改道学西方的典籍,实乃因小失大也。 不如当年之大贤,以十三经,依据“心”,“性”之学,将儒释道合为一体,集大成于理学。 乃至我朝的“心”学等各学,莫不是贤者之功,更新罔替,越发的圆满功成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