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四个县城,分别是武威、张掖、酒泉和敦煌,地方好选,他带着墨家矩子禽和随军的墨家弟子,根据后世历史的记载,亲自勘察过地形之后,就圈定了县城的治所。 虽然说是县治,但修筑的时候,按照的却是边关要塞的规格。 冯去疾得了始皇帝的旨意,也不质疑,赵郢怎么规划,怎么吩咐,他怎么带着人配合,有几十万月氏人当劳动力,事情进展的十分顺利。 依据山势,因地制宜。 在墨家这群专业人士指挥下,四个县城已经开始破土动工。 不过在考虑四县官员人选的时候,却有些踟蹰。 要说起来,如今他的手下,倒也不能算缺乏人才,无论是陈平、张良、萧何、曹参这些智谋之士,又或是李信、韩信、章邯、蒙瞻、王离、陈胜、徒这些武将,甚至是那位一直苟在军中的刘大亭长,随便拎出来一个,其才智应该都足以独当一面。 但问题是,李信正坐镇匈奴。 遫濮、且末、当阗和屠各四部,位于冷龙岭下和乌鞘岭下,水草丰美,石羊河的几条主要的支流,都从这四个部落穿过,守住此处,就等于是掐住了匈奴的咽喉,而且与陇西,九原和上郡互为犄角,形成一个有力的闭环。 而且随时能得到河西走廊的兵力支援,等于是把大秦的边防彻底推到了长城以外,把主动权彻底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。 一旦匈奴有所异动,将面临大秦的两面夹击。 所以,李信不能动! 如今他手下虽然人才济济,但无论是论资历,论能力,论声望,还是论对付匈奴的经验,都没有谁比李信更适合坐镇此处。 萧何和曹参虽然能力足够,但阅历和功劳都不足以服众,留在李信身边,做个幕僚足够,出来独挡一面还稍有不足。 不过,他也不准备把这两个人都扔给李信,他已经派人去通知萧何。 萧何的长处,不在于谋略,而在于内政,河西走廊才是他最佳的锻炼场所。王离出身王家,祖父和父亲都是大秦忠心耿耿的老臣,又是自己的大舅哥,忠诚度毋庸置疑。 这一次跟着自己出征,表现的也可圈可点,功劳也足以负重,所以,他准备把武威交到王离的手上。 武威是河西走廊的门户所在,一旦所选非人,河西走廊将再次成为一块独立于大秦之外的飞地。对于赵郢来讲,此处是河西四郡当中最为重要的所在。 遍数自己手下的那些人才,好多都是前世历史上的反抗大秦的急先锋,虽然如今看不出丝毫端倪,但周公恐惧流言日,王莽谦恭未篡时,人心这个东西谁能说得准? 大秦若能一直强大鼎盛,这些人或许都是大秦的有用之才,又或者只是乡野之间多了一个郁郁而不得志的凡夫俗子。 但若真是事有不协,自己也挡不住历史强大的惯性,谁有敢保证,如今自己手下这些乖宝宝似的手下,有几个会称王称侯,又有几个会毫不犹豫地继续站在自己身后? 也只有把武威交给王离,他才能够真正的安心。 唯一有些不足的是,王离太过年轻,也不擅长处理内政,不过有曾担任过沛县主吏掾的萧何在旁辅佐,应该足以应付。 而且有了这一份履历,自己以后想要大用,也不显得过于突兀。 敦煌是大秦沟通西域的桥头堡,是大秦的西大门,非大将不足以镇守。 然而,环境真的很恶劣。 东有三危山,南有鸣沙山,西面是沙漠,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连,北面则是荒凉苍茫渺无人烟的戈壁,气候干燥,常年风沙,而且昼夜温差极大。 镇守此处是个苦差事。 此人必须对大秦足够忠诚,也必须有足够的资历和能力,遍数自己手下,似乎也只有章邯能符合这些要求。 斟酌再三,赵郢让人叫来了章邯。 “见过将军,不知道将军唤末将来,有何吩咐——” 正背负双手,低着头仔细审视大帐内那副刚刚根据实地勘察,重新修订绘制的河西走廊地势图的赵郢,这才转过身来,笑着摆了摆手。 “都是自己人,章将军无须客气——” 说着,颇为自然地冲章邯招了招手。 “章将军,你过来看看——” 章邯闻言,犹豫了一下,还是依言走了过去,站到赵郢身边,看向赵郢手指头摁着的方向。 “敦煌?” 赵郢笑着点了点头,笑呵呵地道。 “若是让将军镇守此处,不知道将军准备如何做……” 章邯闻言,心中一动,知道这恐怕就是皇长孙殿下对自己的考核,自己的回答,能不能让皇长孙满意,恐怕将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前程。 所以,他下意识地凑到地图跟前,仔细地看着这幅刚刚绘制不久的河西地势图。 地图上已经用朱笔鲜明地标出了四个圆圈,备注上了四个极为显眼的名字,武威、张掖、酒泉和敦煌,而此时,赵郢所指的方向,正是河西走廊的西大门。 第(1/3)页